4月27日,高县复兴中学画社“聆听历史,临摹敦煌”活动圆满收官。
活动背景
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走过了千年漫长的历程。这漫长的岁月中,它又沉淀了多少中华文化的尘埃?为了聆听敦煌壁画中,沉淀了千年的袅袅余音;落实教育部“双减”政策;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复中画社自今年的2月21日起,开展了“聆听历史,临摹敦煌”活动。让学生在临摹敦煌中,感受敦煌之美、感受中国绘画之美。
活动将20个社团成员分为5组,每组4人。每一个小组完成一幅四尺全开(即1.3*0.6米)的画作。这样大小的画作,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勾线阶段
指导老师余业兴将原稿用A4纸分块打印,再经过拼贴,便得到了四尺全开大小的原稿。学生将宣纸直接铺到原稿上进行描摹。
勾线过程中,由于隔着厚厚的宣纸,他们不太能看清原稿。本着“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思想,各个小组提出了五花八门的解决方案,可谓是各显神通。例如,有的小组,将画贴在窗户上,透过窗外的光线,就可以把宣纸背后的原稿看得一清二楚。又如,有的小组,将学校废旧的亚克力塑料透明板利用起来,将纸放在透明板上,其下用手电筒照射,以此使原稿更清晰。
上色阶段
国画中的色彩一次只上淡淡的一层,通过一层又一层的晕染,使颜料逐渐堆积,这样,画出来的色彩才有厚重感。
为了给整个画面打上一层统一的底色,有时需要给整张纸染色,这一过程叫做罩染。罩染后,整张宣纸由于被打湿,是最脆弱的时候。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被撕出一条裂纹。有一个小组,时常一不小心弄坏自己的画。每次自己的画被弄破之后,他们四人又会同时惊叫“啊!——”。后来,同学们戏称这个小组为“惊叫四人组”。
举办展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2个月的努力,复中画社终于在4月17日完成了这五幅“大作”。4月18日,复中画社在学校一楼大厅举办了“聆听历史,临摹敦煌”主题展,通过展览,将敦煌文化、敦煌之美传递给更多的人。
展览引来了数人参观,作品获得了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此次展览,为校园文化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强了社员的自信心。可谓是把“双减”减出了质量、减出了水平。
复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