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欢声笑语的第13周过去了,在这个周,叙府实小五年级四班的小朋友们迎来了由她们所主播的“新之声校园播”。随着主持人李梦伊同学甜美的声音,我们本周的党史故事分享也正式展开。
周一,彭予涵同学给讲述了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的伟大事迹。在祖国母亲备受战乱之苦的年代,亲眼目睹了饿殍满地的惨景,袁隆平怀着自己童年的理想,他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水稻研究的第一线。有一次,袁隆平培植水稻的地方地震了。明明他可以去安全的地方居住,但是他放弃了宝贵的机会,依旧在已变成了废墟的房子旁盖草棚住了下来,他要看着芽长大。袁隆平几经风雨,几经考验,终于以响当当地事实证明:中国人不但有能力养活中国人,而且,还可以昂住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他说:“我就是一位知识农民,我的根在中国。”“袁隆平”这个名字已深深烙在我的心中,他救活了十三亿中国人民。我们要永远怀念袁隆平爷爷,学习他坚持、刻苦的精神,更要珍惜粮食,厉行节约。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周二,毛艺颖同学讲述了红军长征。长征路上,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面对着自然界种种艰难困苦和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战士都用我们难以想象的毅力挺了过去。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我们必须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品质,永远铭记长征精神,变成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
周三,李璐馨同学带来了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读后感。《水浒传》描写了宋代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尤其是通过武松打虎的故事,我们认识了一位性格刚烈、嫉恶如仇、武艺高强的英雄影响。看了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了梁山好汉们的兄弟情意深厚和当时朝廷的腐败无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向梁山好汉一样团结友爱,正直善良,这样我们的力量才能强大起来。
周四,徐叶芯同学分享了一则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一封鸡毛信》。有一个叫海娃的12岁男孩,队长叫他去完成一个艰难的任务:送鸡毛信到另一个地方,要知道,那个地方离这儿可有三四公里,而且路上有许多敌人,这是一个多么困难的任务啊!但海娃坚定的说:”我保证完成任务!“于是,海娃便赶着羊群到那个地方。在路上海娃一边走一边想要是敌人搜到这封信怎么办?聪明的他想到一个办法,把信藏到羊群领头的尾巴上这样敌人就查不到啦!海娃边想边高兴起来了。果然,敌人怎么查也查不到,这样海娃就通过自己的智慧成功得把信送到那个地方。海娃这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永不屈服的精神,他才是一个真正勇敢的小英雄!我读了《鸡毛信》之后,决定要向海娃学习,遇到困难不要害怕,一定要想办法自己克服。
周五,王正澜同学讲述了长征路上《红小丫的故事》。这是弘扬爱国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红色革命传统故事。希望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坚定红色信念,树立崇高理想,让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能够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做一名有理想,有信心,有韧性,遇到困难迎难而上的好孩子。
上周,学校学子还参加了宜宾市叙州区以快闪MV形式致敬觉醒年代的共产党人的录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孩子们讲故事结束后,学校校长为大家分享了党史故事,《彝海结盟》。《彝海结盟》是指长征路上,途经四川大凉山的中央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赢得彝族同胞拥护的历史。
1935年5月,时任红军总参谋长兼先遣军司令员 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头人 小叶丹以水代酒,“彝海结盟”。此后彝族同胞护送红军历经七天七夜通过彝区,不仅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也在彝区埋下了革命火种,帮助彝族人民建立了革命武装——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
“彝海结盟”是万里长征的关键篇章。此次结盟,保证了红军顺利、加速通过彝区,为红军主力保存了极其宝贵的有生力量,在中国革命和彝汉民族团结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重要内涵。正是在这一伟大精神激励下,红军长征胜利81年来,基地走向高轨、走向世界、走向深空、走向实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新长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新胜利。当前,正值同心共筑中国梦强军梦、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的关键阶段,感悟“彝海结盟”、弘扬长征精神,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了解党的历史,才能把握今天、创造明天。从革命先辈的手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代人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不断保持和发扬党的胜利成果。
叙府实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