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女教师扎根彝乡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网站编辑 热度:℃ 发布时间:2015-09-01
李小林正在批改作业
李小林给学生们上课
在屏山县清平彝族乡岩坪村,崎岖狭窄的山村马路穿梭蔓延于大山深处,徒步上学是一件不易的事。但为了让彝乡大山里的孩子有学上,有机会走出大山,2009年,一名不惑之年的女教师从翠屏区选择来这里扎根教育,为大山的孩子点亮了希望。她就是屏山县清平彝族乡岩坪村小学教师李小林,日前,刚荣获全国第二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
圆教师梦 选择最偏远山区学校
李小林出生于宜宾市翠屏区南广镇五一村的农民家庭,一家4姊妹的读书费用靠全家割鱼草卖挣得,当一名合格教师是她从小的理想。“作为出生在70年代初的农村女孩,能读上高中我已经心满意足!”1993年,李小林通过报名参考,顺利步入教育行业。曾在老家附近的和平小学、小槽子小学和太平基点校代课。
2009年,李小林决定报考屏山县村小教师,并果断选择了到僻远的清平彝族乡岩坪村小任教。同年9月,在丈夫王炳云的陪伴下,李小林背上行囊,一路颠簸来到岩坪小学。
“我坐上汽车就晕,家到学校的单边路程有200多公里,再加上当时清平乡中心校到岩坪小学的这段乡村路面未硬化,雨水把路上的泥土冲得一干而净,只露出狰狞的大小石头,负责接待的老师叫了一辆摩托车把我和行李驮到了学校,我全身疼了好几天才基本恢复……”李小林对当初情景记忆犹新,原来在这里任教的老师是来一个走一个,目前工作时间最长的教师是男性,并且只待了三年。
扎根彝乡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初到岩坪村小,李小林曾对眼前的情景感到心酸和无助。但她并未打道回府,而是下定决心静心教书,主动适应新环境、新工作。“刚接手的班级是一年级,当地孩子们因没有上过幼儿园和学前班,一切从零开始,从生活、学习习惯抓起!”李小林介绍,尤其是班上的几名彝族学生,不懂汉语,教学时非常吃力。李小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大带小”“以优带差”等方式,把年龄较大、懂事、成绩较好的学生给彝族学生当翻译、辅导作业等。同时李小林还利用下午休息时间给行为习惯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辅导。
“彝族女生立子妹妹已经连续两天请假,我心里总是放心不下!”李小林急切向校领导报告。放学后,李小林与学校领导徒步三个小时后便来到立子妹妹家。经了解,立子妹妹的母亲已去世,便与父亲相依为命,她几乎每天早上三点就起床做饭吃(彝族是蒸玉米饼),饭后上学,下午放学到家还要去摘茶叶、做家庭作业等,晚上十点钟后才能入睡。李小林在做好安抚动员的同时,还协调自己老家竹荪种植户黄文等爱心人士前来资助,为立子妹妹送来衣服、粮食等生活和学习用品。
“在这6年的时间里,李老师总是闲不下来,有空就去听其他老师的课,放学了就去家访,在校园里、山野路上和学生家里常常能看见李老师的身影,当地村民无有不认识李小林老师的,所教的学生没有一人因贫困而辍学!”该校负责人李刚介绍。
好老师印象
家长放心孩子就爱李老师
“李老师,你打算要在这里待多久?”刚到学校,当地百姓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李小林。因这里地势险要、路途遥远,当地人还形象把这里叫“楼梯坎”“猪圈门”,外地老师都待不长久。李小林从老百姓的语气和表情中看出了一丝担忧,便暗下决心扎根在这里踏实任教。
“只有辛勤付出才能换来家长的信任和认可!”李老师掷地有声。“我就要读李老师的班级,说啥我也不跟你们外出读书!”黎小丽同学的父亲黎富贵眼看就要外出打工了,孩子去留成了近段时间一家人热点话题。“我们很清楚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她教娃儿,我们就放心了!”最终,黎小丽同学选择继续就读李老师班级,现在的学习和生活表现的比原来更出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李小林勤奋、踏实工作,在该校的五年任教中,年年获奖。获得全县民族乡教学质量一等奖3次、二获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先后被选为清平彝族乡人大代表、宜宾市最美乡村教师、屏山县优秀共产党员、县级骨干教师、清平彝族乡人大主席团成员和全国第二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的工作更需要自己加倍努力!”李小林很淡定,愿意倾注全部精力在彝乡大山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