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庶竭驽钝,句点已描。余生路遥,无论山高水长,初心不忘。
---题记
走上三尺讲台已近三年。
当日那一张一张稚嫩的脸庞,如今透着坚毅,那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脚下路的肯定,是对不惧未知的坚定信念。所幸,亦是万幸,三年的陪伴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些许阳光的影子,也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初接三班,我刚出校园不久,面对着教室里黑压压的人头,内心惶恐。如何与他们相处,以怎样的态度相交,形成什么样的师生关系······这些疑问如气泡般在脑海里冒出又消散,消散又形成,却始终没有确切的定律把它们镶嵌起来。幸好,三年相处,彼此为师,总也传授了我些许感悟。
我们面对的孩子,犹如一幅幅留白画卷,里面的内容只有寥寥几笔,能构成怎样的作品,关键在于我们的引导。这个过程中,民主形成的规则就是他们心中的戒尺,在他们随意创作时施以提醒。小到衣着,大至做事,彼此约束。当规则来自于内心,其内心接纳,其成效是外界不可比拟也。
然而只讲规则也是不行的,法律之外可虑人情,规则之内亦怀真心。惩戒的目的在于戒,而非惩。寻找出其犯错的缘由,追其根由,才能更行之有效的规劝其行为。但怎样让孩子敞开心扉,坦露自己犯错时的想法,追本溯源,唯有真心。
记得那是初一下期开学不久,原本乖巧踏实的黄同学连续三科作业未交,上课总处于神游状态,几次提醒皆无成效。一次课间在办公室问其缘由,孩子抬头环顾四周,看着周围的老师,仍旧闭口不谈。看着孩子眼神里的防备,顿时恍然——此时此地不宜交流,只得让其先行离去。后来,经多方了解:原来该同学父母离异后,父亲另娶不久便外出打工,留继母在家照料老人孩子,而继母不慈,时常在父亲跟前指责孩子太懒,殊不知家中做饭扫地,喂猪割草全由孩子所做。近几日,继母时常念叨:女娃读书浪费,不如在家照料牲口,年纪一到便可嫁人。
孩子恐惧了,害怕了,对未来迷茫了,学习上也就懈怠了。正遇孩子第四次未交作业,晚自习办公室恰好我一人,便通知孩子前来找我,从走进办公室,她就一直低着头,直到坐在我对面,也未曾看清她眼中的东西。
我拉着她的手,笑着问她:“怎么了?那个刻苦踏实的你,是走丢了吗?近来变化有点大,这里只有我和你,可以和我说说吗?”沉默中,我似乎听到了她不安的心跳,头顶的灯光照射着她低着的头,脸上阴影更重了。许久,我感受着手中又紧了几分的拳头,忍不住询问, “是家里的事吧,老师了解了一些,继母的事和父亲谈过了吗?”一直低着的头猛然抬起,那双黑白分明的眼睛里充斥着惊讶,也浸满了泪水。在那晶莹中,我看到了她内心的挣扎,听到了她藏在心底的话。
“老师,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紧闭的双唇轻启,开始诉说着几个月来的委屈和无措,父母的离异,继母的挑拨,对未来的迷茫,都化作泪水在脸上流淌。那些眼泪仿佛以前是在一个不见天日的深井中,挣扎了许久终于涌了出来,透过泪水我看到,里面盛满了内心尖锐的疼,即使流再多,也无法使疼痛减轻。我把她轻拥进怀里:“哭吧,哭吧,哭出来心里就好受了。”
她因哭泣引起的颤栗,震得我的心里也闷闷的。拍着她的肩膀给孩子父亲打了电话,委婉地告知了孩子藏在眼泪里的委屈,最后看着那哭红的双眼,我告诉她:“人生多磨难,这是上天给你的考验,熬过了便是晴天,路在我们自己脚下,是进是退,全由我们自己决定,磨难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前进的勇气。”
事后,孩子逐渐回到了当初那个模样,刻苦努力。即使成绩未能名列前茅,依旧在努力向上,再后来,孩子在一次题目为《最美的记忆》的作文中提到:那是第一次有人那么亲切的握着她的手,第一次有人拥抱她,第一次有人为她搽眼泪,陪着她哭,从而点燃她内心的永不熄灭的希望。”
还记得我当时的评语是:愿你心中永怀阳光。
夜阑人静时,我也时常在想,如果当初几次谈话后,我便放弃了,她现在会是怎样的模样?如果当时在人来人往的办公室,我强行逼问,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可能是那双眼里的无措麻醉了我的神经,才使当初的自己没有被“教师威严被侵犯”了的愤怒左右。
三年来,这样的境况可谓屡见不鲜,每每遇到,我都尽量从每个事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再去处理。庆幸当孩子们向我打开心扉时,恰好有阳光暖心地照射了进去。
其实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亦是在提醒我们应当如何传道授业解惑。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是几十个孩子同行共进的家。在此,感谢三班的熊孩子,你们亦是我师,你们亦是照进我心底的阳光,让我初心不忘!(李河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