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翠屏区人民路小学数学团队在原四川省教科院周林主任指导下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此次研讨,围绕“数感”话题展开,两个多小时的交流,如抽丝剥茧般擦亮“数感”这颗蒙尘明珠,照亮团队专业成长之路。
选题:着眼数学本质
经历一学期的积淀,在周林的带领下,大家开始关注数学的本质。这一次,大家围绕“数感”,下设三个小问题:“一是我们理解的数感是什么、二是探讨数感对我们课堂教学变革有什么用、三是关于数感,我们最困惑的问题有哪些”从而搭建起这次研讨的框架。
阅读:拓展学习视野
问题即课题,需要在阅读中拓展视野,明晰方向。研讨前,教导主任徐小玉组织大家围绕“数感”话题展开研讨,并适时向大家推送《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的“数感”章节,供大家阅读。阅读中,老师们初步知道:“数感是什么、数感包括哪些内容、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数感”带着这些认知“资本”,大家走进了此次研讨。
研讨:擦亮蒙尘明珠
在周林的引领下,研讨围绕三个话题次第展开。
话题一:谈谈你所理解的“数感”是什么。
就广大教师而言,大多认为“数感”是“虚无缥缈”的,难以找到教学的支点。在周林主任的引导下,大家对数感渐渐有了一些认识:数感是对数学的“感悟”,是感知,是思考;数感有的便于表达,有的便于意会;数感需要数与量、数量关系在生活实际中的对应;数感是对结果和实际应用的估计;数感的形成是个潜移默化、逐步累积的过程。
话题二:探讨数感对变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什么作用。
针对“在遇到抽象或者逻辑思维高的数学知识时,有的孩子总是表现很吃力”的困惑,究其原因,便是“数感”较差。大家在周主任的引领下,渐渐明晰“数感”的培养,不能靠机械训练,而需要设计感悟性的学习活动,让孩子在操作体验中去感悟;“数感”的培养,需要给孩子们时空,让他们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感悟。研讨中,大家渐渐明白: 数感本身,是对最基本的数与量、数量关系的感性认识;“数感”虽看似是感性的东西,却是理性构建的基础;看似感性的数感,也能培养学生奠基性的能力。
话题三:就数感而言,当前我们最困惑的问题有哪些。
针对“三年级孩子提不出数学问题”的困惑,研讨中,大家明白:这或是因为孩子们对数与生活实际的量没有形成对应,亦或是在解决问题时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感悟不够。那么,“立足当下,我们能做些什么”答案就是找到一、二年级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基础数感内容(如数数、位值等),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操作、体验活动,充分让学生表达和交流,从而达到变革课堂、培养“数感”的目的。
感悟:唤醒成长自觉
研讨后,老师们纷纷发来自己的学习感悟:
胡雪梅: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针对一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在数数活动中,增强学生对数的感悟。还可以数形结合,让学生理解数的含义,慢慢形成数感。
邱娟:要丰富孩子们的数感,得让他们将数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联系,去体会数的大小、数的量值、数的位值,带着这些感悟去学习数、理解数!
徐小玉:“数感”应该分为两个词 “数”和“感”,所谓“感”,就是感悟,是感知、是思考。因此,数感是将生活中的感觉引导上升到学生思考的层面。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操作和体验,增强学生的感悟。
孙友英:通过今天的学习,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前在教学中的很多困惑,似乎找到了答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有意识地增加孩子们的操作体验,重视他们的感悟理解,以此培养孩子们的数感。
吴霞:通过今天的学习研讨,“数感”在我的头脑中逐渐清晰。我明白“数感”就是对数的感悟,核心是回归现实背景。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书本知识和现实问题相结合,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感悟,引导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陈琦:数感的建立本身就是学生把“数”从生活中的事物从表象抽象到具体数,在不断的体会和感受中,再重新内化表象到具体的情境中。从表象的感知到理性的认识,再归纳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人民路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