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近日,继去年4月之后,翠屏区方水中心学校再次派出副校长余福水带领区级骨干教师李运萍、宋莉及后勤保障副主任廖宜洪三名同志,到雷波县拉咪乡中心学校、双河口乡中心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校校结对”帮扶活动。
此次活动,彼此着意于“心手相牵”,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演绎了许多感人的教育故事。
心手相牵:牵着校园体验
学校帮扶小组历经五个多小时,首先顺利到达此行目的地之一——拉咪乡中心学校。拉咪乡位于四川省县境西南部,距雷波县府55公里,是县内高山乡之一。
“拉咪乡名称由来,有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初到校园,拉咪中心学校校长鲁宁介绍了拉咪乡名称的由来:相传很早以前,在这里有一匹神马叫拉木,经常往来于拉咪(代表小凉山地区)和大凉山之间,原来大小凉山之间没有路,由于这匹马辛勤的来往,就把大小凉山之间的道路开通了,因此,人们称拉咪叫拉木,拉咪两字是拉木变音而来。
学校帮扶小组驱车赶往双河口乡中心学校。双河口乡在四川省雷波县城东北部。境内海拔最高点钻天坡梁子2,672米,最低是水纸溪800米。因乡建在两条溪水交汇处得名。
一到学校,余福水便与拉咪乡中心学校校长鲁宁、双河口中心学校校长吉瓦根付就此次结对帮扶工作的相关安排进行友好沟通交流,对各项工作内容进行衔接和协调。学校帮扶小组在两位校长带领下参观了各自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并提出指导建议,一起到食堂和孩子们体验国家营养午餐幸福的味道。
心手相牵:牵着课堂教学
学校帮扶小组在拉咪乡中心学校开展课堂示范教学活动。
语文课堂上,李运萍老师运用特别的自我介绍、高昂的激情吸引学生上课兴趣;采取直观图片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前置的策略,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教给学生找准中心句的阅读技巧,让学生们充分理解什么是中心句、找中心句的方法;采用思维导图模式对《夏天里的成长》课文内容进行条理清晰的概括;组织学生们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读。整节课突出小学语文教学难点——阅读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听课教师都感觉受益匪浅。
美术教师宋莉执教《猜猜我是谁》。宋莉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结合学生的美术基础,将学习目标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细致观察,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习惯,让学生们掌握绘画的线条的美;充分让学生们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
在双河口中心学校课堂教学中,宋莉为孩子们执教《猜猜我是谁》,李运萍执教《夏天里的成长》。两位老师和蔼可亲的态度,方正善教的教风,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听课者的好评。
心手相牵:牵着书信交流
为了提升扶贫实效,增进友谊,学校不断创新教育扶贫内容与形式。此行中,学校与拉咪、双河口分别开展了“心连心.鸿雁传情”学生书信沟通交流活动。出发之前,宋莉、李运萍和廖宜洪三位老师在所任班级倡议和鼓励孩子们给彝族同龄同学们写好书信,介绍自我,谈学习目标、方法,抒发向往之情。
书信交流会上,宋莉、李运萍、廖宜洪老师运用多媒体PPT,给拉咪、双河口孩子们简单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展现校园学习生活风貌,带来了学校同学们的问候祝福,把书信分发给了彝区孩子们。孩子们收到信非常兴奋,立即打开,认真阅读,用心回信,向方水同学介绍了他们的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成为好朋友。
心手相牵:牵着经验共享
学校与两校举行了教学经验与教育管理交流。教学经验交流座谈会上,学校老师们分享了备课准备、上课感受、课后反思,称赞彝族孩子们朴质、好学,敬佩扎根彝区的同行们热爱教育、乐于奉献。两校老师们还就课件制作、学生控辍、班级文化建设等进行积极探讨,互鉴。
教育教学管理交流中,鲁宁、吉瓦根付就拉咪、双河口这样的纯彝族类学生生源、学校办学特色、工作存在的困境作详细说明,大家就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习习惯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余福水介绍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路、方向与做法,分享了师资建设成长计划步骤、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特别介绍了学校安全管理中后疫情时代如何做好一手抓疫情常态化防控、一手抓教育教学工作。
心手相牵:牵着美好明天
“方水同仁就是现实中的神马,不畏路途遥远、艰辛,为我们送来并联通了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带来了真挚情谊,让我们拉咪的师生们倍感温暖和鼓舞。”鲁宁说。
吉瓦根付简要回顾了去年方水到双河口帮扶支教的情景,真诚地说:“在方水优秀教育团队热情洋溢的帮扶下,方正教育之水能够翻山越岭,源源不断地注入到我们双河口教育园地中来,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五天时间一晃而过,学校帮扶小组踏上返校归途,两位校长深情表达了对方水帮扶小组的感谢。余福水表示,他们肯定的话语,将激励着学校教育人不忘结对初心,牢记扶贫使命,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改进帮扶内容形式,为完成教育扶贫任务而不懈努力,尽快实现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方水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