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翠屏区秦丽菲名师工作室在市教科所学前研究室主任孔繁荫的带领下,赴南溪区承担该区幼教学科专(兼)职教研员、教研组长培训。工作室基于培训对象提出的实践问题,引领48名参研教师开展了“松散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投放与运用”主题教研活动,通过自我研修、现场观察、问题检视、对话研讨、规划设计,帮助教师们厘清班级区域环境创设的价值理念,掌握松散材料投放与运用的原则与方法,共同体味了一场深度教研的心灵之旅。
现场观摩有“真”味
活动伊始,参研教师进入案例班级现场,观摩区域材料投放与幼儿活动。观察记录表的引入,提高了参训教师的参与度,具体的评价指标也时刻提醒着大家在观摩现场时,需要尽可能地捕捉有用的信息,充分提取活动现场的细节。
交流融合有“情”味
来到教研场地,老师们根据领取的鲜花种类随机分为了6组。在新的团队中,各组成员围绕活动预告提出的五个问题,积极讨论,梳理思路,提炼关键词,对区域活动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重温。
对话检视有“疑”味
本环节聚焦班级环境创设现场,利用“世界咖啡”研讨形式,进行检视对话。针对“班级主题是什么、有哪些区角、各投放了什么材料、孩子们在进行什么活动、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如何调整……”等问题,在三轮游学汇谈中,老师们各抒己见,从区域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出发,从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差异性等原则入手,为案例班级找亮点、提质疑。
智慧碰撞 有“研”味
在规划设计环节,各组根据抽取到的主题、年龄段、松散材料包,进行预设,并绘制思维导图海报。在现场分享交流环节中,各组在评析中交流意见,在探讨中解决问题,在质疑中厘清思路,在分享中拓展视野,逐渐明确了班级区域环境创设的路径,重塑了环境观和材料观。
梳理总结 有“余”味
作为观察员代表,工作室成员韩晓丽对大家的参研情况进行了小结。工作室主持人秦丽菲对大家在此次活动中积极参与、敢于实践、勤于思考、乐于分享的态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以“深度教研如何发生”为题,从为什么要追求深度教研、深度教研是什么样子、深度教研的流程等三个层面进行了专业指导,倡导大家从“三个转变”走向深度教研。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深度教研如何发生?直面教育现场,直击真实问题,在对话中碰撞,在行动中求解,让深度教研为我们的专业成长赋能,让深度教研引领我们实现教育理想和人生价值的统一!”秦丽菲这样说道。
秦丽菲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