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江安县绵溪小学校副校长马登荣、班主任肖昌龙一行走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踏过一丛丛茂密的竹林,家访一位问题学生。
故事还要从这里说起:6月18日星期五早上,六年级学生在教室里整齐地读书、复习,但班主任肖昌龙老师发现,班上阳光(化名,下同)的座位上是空荡荡的,于是急忙电话联系家中的监护人以及在上海外务工的父母,可在家的爷爷说孩子一早就去学校了,现在也不在家。得到此不好的信息,肖昌龙要求老人及时寻得其下落,向学校汇报(因为该孩子读书以来从未发生过逃学现象,也许是遇到突发的事件)。幸好,当日傍晚,老人看到孩子回家的身影,放松了一口气,也向学校报个平安,具体什么原因缺课,孩子、家长也没有道明,也许下周会扭转的。
可好景总是那么短暂。6月21日星期一早上,阳光同学的位置上又是空荡荡的,班主任肖昌龙发愁了再次拨通家长的电话,告知孩子的缺课,又一次让家长大惊失色。于是,他爷爷发动身边的亲戚朋友四处寻觅,偶然间发现他在树林中、桥洞下独自偷玩,但只要一叫他,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可奇怪的是到了傍晚7时许,又一个人回到家中,爷爷拿他 也没有办法,问他缘由,孩子也不屑一顾,晚饭后闷头大睡,学校班主任老师叫他接电话,他也置之不理。于是学校只好再次告知在外的亲身父母,同时成立专门的调解小组,建立起学生的个案追踪档案。问题学生的苗头已经浮头了。6月22日早上,阳光同学的位置还是空荡荡的,学校忙慌了,班主任亲自寻路家访,但又扑了个空,也没有见到孩子。但奇怪的是孩子总是在傍晚时候回家,也向昨日那样平静,老人也劝说他明天去学校好好学习,也向学校报个平安在家。可这种局面怎么得了。6月23日早上依然如故。班主任肖昌龙及学校负责人一同前去家访,但始终未见孩子的踪影,于是反反复复与在外的父母联系,急切希望父母回家监管,才是良策,这样下去,孩子的歪路是越走越远了,因为孩子总是在躲避,又听不得老人的劝说,更别说老师的教育了。6月24日早上,还是依然如故。爷爷再次央求在江安县城的老伴回家,共同管教小孙子,下午,孩子奶奶回到家中。校方多次电话联系老人,询问孩子的身体情况及现状,希望他尽快回校学习。但老人反映,他也毫无办法,早饭吃了比兔子还跑得快,怎么说服得了呢。
校方相关负责人紧急密谈,根据孩子的行动轨迹,计划下午放学晚饭后,突击家访,怕孩子得知家访的事逃离夜不归家,于是才有了此次的连夜家访。
夜幕降临,校方人员到家中访问时,孩子都躲在小屋里不出,在爷爷、奶奶的再三恳求以及班主任肖昌龙和副校长马登荣的多次召唤下孩子带着无奈的心情终于一起静下心来面谈。校方老师从人身安全、父母在外务工的辛劳、两位老人的悉心照料、家庭的现状、人生的长远发展以及学校领导、老师们的担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面谈。
通过面谈知晓:首先,孩子的态度是诚恳的,对自己不假不到的错误表现深知不对,感到忏悔;其次,在爷爷奶奶及班主任和校长的面前恭敬的表态,明日(6月25日)定会来学校读书,并保证不再逃学,顺利读完最后几天的小学生活。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逃学呢?为什么又不敢面对老师呢?一切的罪魁祸首还是手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手机的作用举足轻重,同时又荒废了多少人的青春年华,即使是现在的一些成人,手机的诱惑都根本就驾驭不住,就更不需说孩子了。据孩子反馈,6月18日(上周星期五)早上,由于晚上的雨水导致崎岖的山路更加难行,孩子在上学的路上不慎摔了一跤,衣服、手掌弄脏了,于是在一处田角边洗手清理衣服上的淤泥,可灾难之神再次来临,又不慎踩滑跌倒在水中,衣服、裤子被浸湿了,急忙回家又怕被骂悄悄换好衣服后,方知已经迟到许久了,心想干脆就不去学校了,于是偷偷拿出爷爷保管的手机玩起游戏(此手机是他 幺婆送给他方便与在外的父母通话,平时都是爷爷保管,但平时也可能在偷着玩)。一玩就连续三天,游戏的诱惑导致他一步步走向邪路,又不敢面对老师,知道学校的“五项”管理及老师的唠叨劝教,所以就不停地逃避。
当晚,二位教师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打开心扉,倾心交谈,正面积极疏导,希望孩子面对现实,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同时也给二位老人交流家庭管教的方式方法,还跟远在上海的父母视频连线,最终达成一致,父母赞同请假回家一段时间管教孩子,扭转整个局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6月25日凌晨7时许,孩子背着书包,向往常一样排队进行体温监测,可当时让人喜出望外的是他居然排在队列的第一位,还是向往常一样谈笑风生。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截止发稿(6月25日下午),学生在校表现良好,没有任何的不良反应,阳光同学在教师、同学的呵护、帮助下健康成长,向阳光一样灿烂夺目。
学校了解此事全部经过的教师表示,希望每一位父母,健全孩子的心灵,呵护关怀他们,给孩子营造快乐、祥和的家庭育人氛围;同时,希望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一定要加强孩子手机的管控,正确使用手机,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手机的“奴隶”。同时,呼吁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们,家访是不容忽视、有效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常态化的教育工作。
绵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