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正旖旎,芳菲满棠园,又是一年三月天,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校语文“对象性学习活动模型”也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近期,学校为了解决语文教学随意性强以及语文教师对课文意义思考不够的现象,围绕“语文的意义教学”这个话题分别在3月6日、7日、13日晚,进行了三次对象性学习活动线上深入研讨。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任周林,学校副校长陈燕,教导副主任余勤,全体语文教师参与研讨。三次的线上研讨,周林循循善诱,老师们畅所欲言,线上讨论热火朝天,热烈的思想碰撞,使得教育智慧得以闪光。
3月6日晚,第一次线上研讨开始。首先是由周林带着参会老师们讨论语文课文的意义,通过讨论,老师们明白了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即是“意义交流”。接着,老师张晓风、胡辉利和王香兰分别交流了自己对语文意义教学的理解与思考,并谈到了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最后,周林补充强调,语文的意义教学,需要突破既有的教学模式,时间、主体、教研是意义教学的三大保障。语文课堂应创设相应的教研手段,课堂上应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
3月7日晚,第二次线上研讨开始。一年级语文教师李小燕对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中的《咕咚》这一课进行教材分析与解读。李小燕根据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要素,针对《咕咚》这一课的教材解析,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本篇文章的意义,制定了教学目标,梳理出本课教学要用到的学材、学习活动方式以及需要训练的学能。结合对象性学习活动模型,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详细地梳理了教学流程。
研讨中,周林指出,对于《咕咚》这样一篇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有趣并隐含着一定哲理的文章来说,教师可以抓住几个语文要素来统领课堂教学,运用学习策略引导学生阅读,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自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意义”蕴藏在语言、文字符号组成的课文里,以及与课文配套的插图里。
3月13日晚,进行了第三次线上研讨。这次研讨首先由老师张小凤结合上次研讨,就《咕咚》这一课的语文意义,制定了教学目标,并对这篇课文两课时的教学流程做了详细地说明。其他参与研讨的老师也就自己的思考进行了研讨。周林听了大家的发言,指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帮助学生与世界打交道,在意义交流上与世界打交道。因此,在教学《咕咚》这一课时,老师们可以试着抛弃以往先教学生字的想法,让学生自由读文,认真看图,再进行讨论,抓住文字本身来确定意义。
校方表示,通过这三次的线上研讨,老师们对语文的意义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深刻的体会,对语文教学如何确定意义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也为以后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思路。学校相信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会涌现更多的思维碰撞,更多的精彩课堂,让以后的每一次教研活动激起更多智慧的火花。
人民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