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中,第38个教师节如期而至。目前,宜宾市各级学校均推迟开学或转为线上教学。学习方式转变,教师们的教学工作依旧。近日,宜宾市培智学校的两位老师讲述了她们不同的线上教学感受。
龙友琼在线上教学
学生注意力分散,老师从这几方面入手解决
每日课前,宜宾市培智学校的龙友琼老师都会将前一天准备的教具清点一遍,并打开电脑请有课的孩子们再次确认是否准备好了学具。课后,她及时写教学反思,小结上午的课的长处和不足,为下一次课的内容设计做调整,同时写好第二天的教案,并在有课的班级群里通知孩子们把明天需要的学具准备好。
“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得慢,忘得快,注意力容易分散,知识应用难等特点”,龙友琼介绍说。首次开展线上教学,为了开展好线上直播教学,龙友琼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积极发挥家长的力量。帮助孩子准备学具,监督孩子上课状态,协助孩子完成课后作业;采用实物教学。比如在上水杯这一课中,每个孩子准备好一个水杯,从触感、眼观、鼻闻、耳听等多感官参与中去认识水杯,然后再来画一画;奖励小红花可以兑换小礼物;课程录制,等孩子们开始做作业的时候播放,提高他们的专注力;课前点评每个孩子的作业,让每个孩子有参与感和成就感。
日常教学中
家校共育在特殊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中,该校老师就注意紧密结合家庭教育的力量。这种家校合力,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在疫情 “停课不停学”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自学校停课起,全效教师,学生,家长居家办公学习,按课表正常开展教学工作。在线上教学中,老师、学生、家长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默契:老师是一生一案的设计者,学习效果的评估者,学习方向的掌舵者;家长是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内容的攀登者,实践者。
小西是一名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孩子,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力时间短,学习兴趣低。在线上课堂中,小西妈妈会和他一起坐在电脑前听课,在课堂上小西会被老师的表扬性语言吸引,会拿着和老师一样的学具多感官参与学习,但要不了一会儿就会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小西妈妈很着急,觉得老师不在,孩子都不那么听话了。
龙友琼和小西妈妈沟通,不是孩子变得不听话,而是线上培智让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转移能力很弱,需要时间来适应。为了帮助小西快速适应线上教学。老师分析,第一,反复告诉小西为什么不到学校上课的原因,以及线上教学是暂时的,等过段时间就会回到学校上课。第二,线上课堂和学校课堂都要认真上课,能回答老师的问题,能完成作业,老师会有奖励。针对小西注意力不集中、小西妈妈焦虑的实际情况,老师加大了对小西的代币使用力度,并由小西妈妈实时执行:回答对一个问题可以得到一朵小纸花,集满五个就能换取一块小西喜欢的饼干,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个方法还是挺有用的。
陪学生玩游戏
线上教学与疫情防控同步
张天娇老师担任七年级1班的班主任以及《生活语文》、《生命生态安全》等学科教学。教学中,张天娇主要从疫情防控和学科教学两个板块开展工作。
在疫情防控教学中,除了通过在线视频给学生示范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实施七步洗手法外,张天娇还通过播放做核酸时的自我保护、乘坐电梯时的防护措施等宣传视频,增强家长的防控意识。通过老师、家长的双重宣传和示范,让学生能够较为掌握佩带口罩、分步洗手、外出防护等自我防控等措施,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同时,张天娇也会在授课中提醒家长和学生积极配合所在小区和归属地的核酸检测,非必要不外出,少聚会,在班级群里推送疫情防控的最新消息,及时更新学校对防控工作的要求,主动跟踪联系家长及学生的最新状况。
张天娇一边教学,一边拿着书本
在教授《生活语文》这一课程时,为提高在线教学质量,张天娇采用了录播的教学方式。一个叫小杰的学生让她很感动。小杰家境贫困,属于多重障碍,语言能力较弱,几乎不能语言交流。“从家长反馈的视频中,我看到他抽动的嘴唇、听到微弱的声音,很认真地跟我学读字词,每天他都认真看视频,最先交作业,让我颇为感动”,每次收到小杰的作业,张天娇都及时给予评价。
小杰也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把手指放在家长的喉咙处,感受声带颤动的感觉,再用自己的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处,感受自己在发音时声带的颤动,很认真的学习,一点点的积累。“看着他努力的样子,让我颇为感动,更使我明白教书育人的意义”。张天娇如是说道。
学校负责人王泽付介绍,因为疫情原因,培智学校的学生们都推迟上课,按照防疫总体要求及学校工作安排,严格落实“停课不停学”的原则,从9月5日起开展线上教学。由于培智学校学生特殊性,有序地开展疫情期间的教学也显得尤为特殊。他表示,面对当前严峻的疫情形势,在多数老师首次开展线上教学的情况下,尽管学生情况特殊,但上课缺席的现象较少,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教师节到来之际,全校教师用特殊的“网课”方式全心为学生们真情教学,必将是一个极其难忘的教师节。
宜宾市培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