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宾市武庙街小学《利用乡土棕编资源培养小学生创意实践能力的研究》棕编课题组成员在组长伍红艳的带领下,来到成都市新繁镇参加了为期四天的非遗棕编学习。本次学习得到新繁镇棕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朱木兰老师的亲自指导。
学习前,棕编课题组成员首先参观了朱木兰的棕编展厅。一件件陈列在展厅的精美作品,全是朱木兰亲自编制而成。当询问起朱木兰这么多作品是怎么完成的时,她面带微笑慢慢讲道:“我刚开始接触棕编作品也是跟婆婆学的,后来自己也在潜心研究,也研发了许多其他的作品。”看着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课题组员们纷纷感叹:先辈们用自己的巧手与智慧,把这样的口口相传的民间艺术文化留存了下来,这是一笔非常可贵的财富;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将学到的手艺带回学校,教给爱艺术爱学习的孩子们。
棕编学习的几天时间里,朱木兰从选叶、浸泡、扭叶、穿插、锁叶几方面,详细地介绍了棕编的基本编法。学员们则从简单的杯垫开始尝试,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老师不仅耐心指导,还拿出以前自己在探索阶段的作品,鼓励大家不放弃,相信一次会比一次好。
为了让课题组学员们深入了解棕编艺术,朱木兰专门用一天的时间教大家了解棕叶材料,并亲自示范染色和晾晒。学员们一边认真倾听,一边询问并记录要点。据朱木兰的老公潘叔叔说:“你们别看朱老师还有两年就七十岁了,她可是不服老。在研究新作品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为了编到完美的效果,有时还熬夜到凌晨,甚至只休息一两个小时就起来继续编作品”。棕编艺术作为我国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朱老师一直在传承和发扬。她用七彩的棕丝编织了无数棕编艺术品,也编织了她精彩的一生。
学习棕编课题组的老师们围绕课题,务实地抓住乡土棕编资源,利用孩子们熟知的家乡的材料,将乡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教育中,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唤醒学生对乡土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识。同时发挥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使学生学习乡土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多样性和实用性的需求。
此次成都“取经”,棕编课题组成员探索棕编艺术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她们表示将更加努力学习、继续钻研,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美术教学中,争取让更多的人认识棕编,了解棕编,爱上棕编,用自己的巧手和美好的心灵,感受指尖上的艺术,继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