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6部门共同主办的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专项行动。根据充实基层专项计划行动的要求,“特岗教师”将增加5000人,今年招募人数将达到10.5万人。将招收40多万毕业生,补充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并采取“先上岗、再考证”的举措,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配备。
笔者认为,“先上岗、再考证”是新时代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创新尝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保就业”的角度看,“先上岗、再考证”可以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破解“就业难”问题。疫情之下,“先上岗、再考证”有利于落实国家“保就业”的政策要求,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情况发生。同时,也能激活大学生教育创新的内生力。
从现行教师资格制度看,“先上岗、再考证”有助于新入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可以有效破解新入职教师“不会教课”的难题。现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被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不会教课”。此前,本地一所小学招聘了一名复旦大学毕业生,学校对其寄予厚望,安排他教重点班,但却发现其不会教课。原来,他在考取教师资格证前,参加了教师资格考试培训“速成班”,完全依讲课“模板”应考成功。这是现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弊端的一个缩影。
国外教师资格制度规定,参考者既要专业考试过关,还要参加专业培训,培训合格者才能取得教师资格。我国中小学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通常安排在暑假,长则半月,短则仅一周,培训质量与效果不甚理想。“先上岗、再考证”,可提升入职者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有效破解新入职教师“不会教课”的难题。
从中小学教育实际看,“先上岗、再考证”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师资发展不均衡,尤其是优质师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才制度改革的深化,一大批教育教学骨干及高校优秀毕业生纷纷流向大中城市,而一些偏远乡村小学却屡屡出现“招聘后不报到”现象。“先上岗、再考证”,可有效解决乡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的现实难题,有利于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总之,“先上岗、再考证”是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应有之义。
教师资格制度改革